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(中国青年报·中国青年网记者王烨捷)日前,由上海国家会计学院、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、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(IMA)等主办的第二届智能财务高峰论坛上,众多财会界人士都把“智能财务”看作是未来会计业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。
“尽管从实践层面来看,智能财务还没有那么快的渗透到方方面面,但在学界、研究界,早就开始为这一财会界即将迎来的重大变革做起了准备。”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党委副书记、副院长刘勤注意到,*近一年来各所高校都开始在“智能财务”领域布局,比如上海国家会计学院、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、北京语言大学、山东财经大学等都相继开设了智能财务方向的新专业,而以智能财务为主题的大型论坛明显多于往年,有关机器人流程自动化、知识图谱、神经网络、人脸识别、自然语言理解等在财务领域的应用论文和图书显著增长,“种种现象表明,智能财务的发展已引起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的广泛关注。”
而在实务领域,RPA(即tion,机器人流程自动化)软件的研发和应用进展迅速,有关RPA的软件供应商如雨后春笋般崛起,RPA同时也成为资本市场的投资热点之一,“尽管很多人认为RPA并非真正的人工智能技术,但随着非结构化数据处理、自然语言理解、复杂图像识别等应用场景在RPA中比例的增加,具有智能化特点的第三代和第四代RPA已经出现,因而RPA也就成为智能财务的热点领域。”
刘勤认为,未来两三年之内,RPA、知识图谱、神经网络、模式识别、机器学习等技术应用会在财务领域产生重大突破,“可能会诞生出类似于财务机器人这样有巨大影响力的产品。”
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信息部(远程业务)副主任王纪平近期敏锐地发现,会计职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在下降,而智能财务正在一些大型企业中探索,智能财务人才的培养亟需尽快跟上。他认为,一名合格的“智能财务”人员应该具备基本素质、核心能力、实践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的特长,“数字经济时代对财务人员数字化能力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。”
企业家们也认同“智能财务人员要尽快大量培养”的观点。因为使用方便、顺手的RPA并不一定像想象中一样“靠谱”。
艺赛旗合伙人王得利就RPA的应用风险与控制展开讨论,他提出了应对财务机器人应用风险的研究思路:首先对财务机器人应用进行分类总结,梳理财务机器人应用分类的标准与纬度;其次从风险管理出发,针对不同类型财务机器人,识别涉及的风险并进行影响分析;同时基于风险分析的结果,结合财务机器人对应的RPA平台,设计具体的风险控制措施;*后对风险控制措施的应用效果进行持续的评估与优化。
天职国际合伙人王玥对财务机器人的系统风险、管理风险和组织风险进行了探讨,他指出,系统风险包括可用性风险、系统过载风险、信息安全风险、技术架构不合理风险、投资回报率(ROI)达不到预期以及流程变动频繁等。
而一切的风险,*终都有赖于智能财务专员对其进行一一化解和实时把控。
据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党委书记、院长李扣庆介绍,他所在的学校正在尝试“顺应潮流、推动潮流、引领潮流”。人才培养方面,学院推出了大数据专业培养方向的全日制研究生项目,在课程设置中增加数字化内容的比重。同时,学院成立了智能财务研究中心,旨在打造出具有引领性、示范性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应用性的产品。(经济部编)
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。阅读更多精彩资讯,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()